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强大的产品力呢?
直播间之所以有的大卖、有的卖不动,如果控制住促销力这个变量,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产品力的差异。
一个好产品,本来就应该卖得不错。即使不是李佳琦,廖佳琦、马佳琦也可以卖得很好;而一个不好的产品,即使刚开始有人抱着尝鲜或者捡便宜的心态买了,后续也不会大卖。
所以,比起研究哪些平台、主播、KOL能销货,更上一层的在研究如何才能造出受市场欢迎,甚至有潜力一炮而红的好产品。
现在很多市场上卖得好的新兴品牌,大部分都是靠强大的产品力切入,比如:完美日记、花西子、三顿半、钟薛高、喜茶、wonderlab等。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强大的产品力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如今评估一个好产品的根本,在于能否为用户打造一个差异化的消费体验,并让用户为此买单。
关于打造产品差异,最近看到刀姐在她公众号上发的一篇文章《10000字总结新消费品牌创业的三个拐点》给到了很好的启发价值。
1. 第一个维度:通过价格带的空白切入
从产品出发思考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价格带。
例如星巴克一杯咖啡卖30块,瑞幸卖10-20块,三顿半单价六七块钱。这告诉我们,在新品初始的调研阶段,首先就可以把对应行业所有竞品的价格梯度都列出来,看看是否存在价格区域的断档。
比如对于洗衣液领域,竞争集中度最高的肯定是日化巨头占据的中低价格带,于是the laundress瞄准了还处于空白的高端价格带,推出了定价210元/瓶/L的“爱马仕洗衣液”。
2. 第二个维度:从差异化的消费场景切入
还是以咖啡为例,星巴克是空间体验式的咖啡服务业,买了咖啡还要坐下来与人交流,它的空间体验是很重要的消费场景。
瑞幸咖啡占住的是办公室场景,如果下午吃完饭有点困,很可能去瑞幸买下午茶回办公室共享。瑞幸开到了每个办公楼的大堂,大多是买三杯五杯的优惠,这些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在办公室和同事进行分享。
三顿半又一次做了消费场景的变化:就是一个要喝咖啡并且常态性喝咖啡的爱好者,不需要跟人聊天,也不要在办公室跟同事分享。场景可能在家里、在出差的路上、在旅游,这个过程中喝咖啡仅仅是因为我每天要喝咖啡。
三顿半实现的是让消费者高效方便地喝完咖啡、品质又不会太差,还要把一个咖啡外卖送到家的这个场景。
从网上买一个快销品回来囤在家,这是对于很多日常型咖啡爱好者常见的消费场景。三顿半切入的消费场景是其他巨头,包括瑞幸、星巴克都不会完全覆盖到的情况。
同样的案例还有钟薛高,传统的雪糕行业的消费场景基本上是临街销售,急买急食。
故而,有经典的传播语:“爱她就给她哈根达斯”的传奇。但是,钟薛高企业认为,除了传统的零售消费场景外,家庭的场景化消费开始兴起。
为此,钟薛高企业的主题销售是在电商平台上推出以家庭仓储消费为主的多口味的套装消费。消费场景的差异化是在做产品创新的过程很重要的维度。
3. 第三个维度:从差异化的产品功能切入
好理解,通过技术、成分、外观等创造一些消费者能够看得见或摸得着或体会得到的产品功能点,这个功能点可能是解决了用户的某个痛点、或痒点或爽点。
比如:以前速溶咖啡融于热水,现在三顿半融于冷水;以前的奶茶是奶和茶混在一起,现在喜茶是分离的;以前的精油是虚的、感受不到的,现在阿芙荷荷巴油就出一个很实、明确功效的去黑头精油。
还有最近比较火的代餐奶昔品牌wonderlab,直接和喜茶合作,推出奶茶口味的代餐奶昔,打破了以往代餐粉口感欠佳的痛点。
到这,我们就基本讲清楚了带货的前两种底层逻辑。其实,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商家带货的阶段,都还处在这两种底层逻辑的驱动下。但不乏也有少部分品牌带货的背后是有依靠“第三架马车”:品牌力。